可區分為構造性Structure LLD長短腳以及功能性長短腳(假性長短腳)Functional LLD,必須由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療工作者判斷,必要時輔以X光測量骨頭實際長度加以確認。
長短腳居家自我篩檢方法(學齡兒童)
1. 請孩子自然仰臥,為避免姿勢不正確,檢少測量誤差,請孩子屈曲雙膝,來回做抬高屁股的動作三次(見圖示)。
2. 雙手握住孩子兩側腳掌,兩腳跟對齊,從水平位置觀察兩側膝蓋上緣是否在同一切線上;若兩側明顯差異超過一公分以上,即為長短腳,建議進一步尋求兒童骨骼發展專家協助。
3. 上述方法僅為初步篩檢,不能作為診斷依據;臨床上,需藉由X光攝影以及完整的評估加以鑑別診斷。
構造性長短腳Structure LLD:
意即兩腳骨頭本身長度不對稱所致,股骨或脛骨皆可能發生這樣的情況。先天骨頭生長板異常或後天外傷性骨折為主要導致構造性長短腳的主要因素。
一般而言,構造性長短腳的差異超過5mm則建議以特製鞋墊加以矯正,尤其兒童個案更需要長期追蹤,隨時調整鞋墊的高度為宜。
很多人質疑鞋墊的必要性,簡單地說,日常生活中遇到搖晃的桌子,我們都知道要在桌腳輔以墊片加以穩定了,何況是人的腳呢?
墊高較短的腳對於構造性長短腳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值得一提的是,臨床上使用鞋墊來矯正LLD的高度差異時,須同時注意足踝是否維持在正確的位置上(是否有過度外翻),以免引發其它代償性的問題;此外,高度的調整必須循序漸進完成,避免造成個案的不適。
功能性長短腳Functional LLD:
針對假性長短腳,我們首先會聯想到病患的骨盆是否曾因外力撞擊而不對偁扭轉,導致所謂長短腳的假性表徵;除此之外,先天性脊椎側彎役有可能是導致假性LLD的原因之一。
代償性的肌肉骨骼疾病需要很豐富的臨床經驗加以辨別,因為光是找出何者為因?何者為果?都很困難。
功能性LLD的治療原則,不應只是一味地將短側腳墊成等高,而是應該針對骨盆歪斜的問題,以整脊手法加以處理,並輔以運動處方,強化骨盆週遭肌群的穩定度才是。
長短腳 把小毛病變大問題
長短腳之於成人,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就如同我們的臉左右大小不對稱一般。這樣的長短腳,除非您短期之內有意外傷害、導致骨盆傾斜引而產生,否則往往存在已久,只是身體一直默默承受住罷了。大部分的情況下,成人長短腳差距在一公分 以內是可以被接受的,一但超過一公分 ,身體左右兩側承受力量不均的現象便即有可能被顯現出來。
臨床上前來求診的病患,往往因為腰痛、膝痛或腳踝習慣性扭傷而困擾著,對症療法的結果的確讓症狀得到相當的程度的舒緩,然而只要一回到競賽場上或工作崗位,老毛病總是再次附身。這種一而再、再而三反覆發生的警訊,提示著我們必須去探究這些疼痛背後真正的意含。
成人長短腳在接受動態壓力分析之後,可以發現雙腳重心軌跡偏移的現象,一邊往內、另一邊向外,這樣些微的差異,對於一般的上班族或鮮少運動的族群或許不會造成困擾,但對於必須久站或行走的工作者,或是喜好從事長距離跑步或激烈運動的族群來說,卻成了不可承受之重;前者在必須增長上班時間的狀態下引發症狀,後者則經常在短期內訓練量暴增的情況下發病。
高重覆性、高衝擊性的動作型態,在異常受到力量牽扯的組織間,不斷累積著微小的損傷,年紀輕、代謝狀況佳的時後身體的自癒機轉或許還可以負擔,這個階段我們只會感到些許的疲勞痠痛感;等到損害的範圍擴大到一個程度,療癒機制崩壞,隨之而來的便是炎症反應以及動作功能障礙了。
長短腳可分為構造性長短腳以及代償性長短腳,在此就不再贅述。短時間內的姿勢不良、跌倒撞擊臀部所引發的暫時性脊椎錯位很容易可以藉由手法/運動治療被導正、被回復;但若這些病灶不即時處理,拖過一年、兩年,身體慢慢適應,把這些歪斜視之為理所當然,這個時後所謂的”代償性”往往都已演變成”構造性”,難以挽回。
足部生物力學評估的目的,在於釐清您的症狀與長短腳所造成的力學分佈異常是否相有關聯性;如果有,導正重力線之後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如果沒有,則必須進一步探討患部是否有其他病變的可能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